每逢举国瞩目的阅兵仪式,荧幕前的观众总会发现一个现象:聚光灯下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鲜少现身,取而代之的是唐国强、张凯丽这样的老戏骨。在“颜值当道”的娱乐圈,这看似反常的安排,实则藏着对“演员”二字的深刻注解——正如冯远征曾直言的,演艺圈从不是“有张好看的脸就能入行”。
上月九三阅兵的镜头里,70多岁的唐国强穿着简约白衬衫,身姿挺拔,眉眼间的正气与自豪扑面而来。与刘劲同框时,两人无需刻意表现,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庄重感便自然流露。不少观众看着他,瞬间想起《三国演义》里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想起他塑造的诸多经典角色,而鲜少有人知道,这位老演员早年本就是军人,阅兵场于他而言,既是家国情怀的共鸣,更是身份与场合的天然契合。
仪式结束后,他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感慨没有华丽辞藻,却因真挚打动了无数人——这便是实力演员的底气,无需流量加持,言行举止皆藏着厚重的积累。
同场的张凯丽则让观众看到了“共情”的力量。当阅兵方阵迈着整齐步伐走过,当震撼的场面铺展开来,镜头捕捉到她泛红的眼眶,那滴抑制不住的眼泪,没有丝毫表演痕迹,满是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动容。作为从《渴望》走出来的实力派,她的演技早已刻进骨子里,而在非演艺的庄重场合,这份不加修饰的真情,比任何角色都更能诠释“演员”的底色——不仅要演活剧本里的人,更要守住生活里的真。
反观另一边的流量阵营,近年频频暴露的“文化短板”与“职业认知缺失”,早已让“脑袋空空”成为难以撕下的标签。凭借某古装剧走红的赵露思,曾在采访中被问及“如何理解演员这个职业”,支吾半天后竟答出“演员就是我自己”,将职业与个人混为一谈,暴露了对行业认知的浅薄;更令人咋舌的是,她以“中法建交活动大使”身份出席场合时,竟将“60周年”误说成“40周年”,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犯下低级错误,与其光鲜的流量身份形成刺眼反差。
同样陷入争议的还有周也,在与侯明昊的直播中,她多次将“忏悔(chànhuǐ)”错读成“qiān悔”,即便身边人隐晦提醒,仍未及时纠正。这个小学生都能读对的词语,从流量明星口中说出却变了样,也难怪被网友调侃为“绝望的文盲”。尽管她凭借高颜值频繁亮相时尚活动,一身藕粉色礼服亮相迪奥场合时尽显优雅,品牌资源亮眼,但文化素养的短板,终究让“实力派”的标签遥不可及。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恰恰印证了娱乐圈的“隐性法则”:流量与颜值或许能换来短期热度,但在真正需要“分量”的场合,拼的从来都是实力与内涵。早年间的演艺圈,“敬业”是演员的基本素养,老戏骨们为塑造角色深入生活、钻研剧本,才艺与文化底蕴是入行的“敲门砖”;而如今,部分流量明星稍有“按时开工”“背完台词”的表现,便被团队包装成“敬业典范”大肆宣传,仿佛完成本职工作已是天大的功绩,行业门槛在流量泡沫中不断降低。
央视此前对“绝望的文盲”的批评,并非刻意苛责,而是戳中了行业痛点:演员不是“镜头前摆姿势”的花瓶,更需要对角色有深度解读、对生活有真切感知,而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积累与职业敬畏。
青春会褪色,颜值会消逝,唯有刻在骨子里的实力与素养,才能抵御时间的考验——唐国强从青涩演员到“国家一级演员”,靠的是一部部作品的打磨;张凯丽数十年稳居观众心中“国民演员”之列,凭的是对每一个角色的敬畏。阅兵场不邀流量,从来不是“歧视”,而是对“重要场合该有怎样的参与者”的清醒判断:这里需要的是能与家国情怀同频、能以自身积累传递正向价值的人,而非空有热度却“脑袋空空”的流量符号。
对于那些被央视点醒的流量明星而言,与其纠结“为何大场面没有自己的位置”,不如沉下心向老戏骨学习——补一补文化知识,练一练职业认知,明白“演员”二字的重量,远比争夺热搜、维持颜值更重要。毕竟,娱乐圈的花期或许有长有短,但能走得远的,永远是手握“实力”这张硬通货的人。
参考资料
《老戏骨的敬业精神与娱乐圈现状反思》-《影视观察》-2025年9月15日
《流量明星与实力演员的差距分析》-娱乐深度报道网-2025年9月20日
《央视批"绝望的文盲"引发的行业思考》-《传媒评论》-2025年8月25日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