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7月7日,我们将迎来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这一时节,万物渐盛,暑气蒸腾,所以俗话常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在高温高湿“双重夹击”下,中暑的风险飙升!今天,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王少红与急诊科住院医师袁媛携手为大家送上防暑用药和救命知识,大家一定得记牢——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中暑不是普通 “受热”
说起中暑,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头疼脑热”。但实际上,中暑不是普通“受热”,而是可能致命的急性热损伤!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都是其中的原因,其威力可不容小觑。
中暑可分为先兆、轻度、重度三个阶段,其表现会随严重程度递进而变化,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先兆中暑: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四肢无力、轻度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略升高(一般≤37.5℃)。可有面色潮红或苍白等表现。
轻度中暑:头晕、头痛加剧,感觉天旋地转,明显乏力、虚弱感,站立或行走困难,恶心、呕吐、心悸、体温升高(通常>38℃),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粘腻)、脉搏显著加快、细弱,血压可能下降(尤其体位改变时易晕厥)。
重度中暑:如果体温飙升超40℃,意识模糊、谵妄(胡言乱语)、抽搐(癫痫样发作)或嗜睡、昏迷,皮肤干热无汗但滚烫,就可能是致命“热射病”!
记住中暑急救“黄金原则”
无论是自己中暑还是遇到中暑情况,都别慌,记住现场急救黄金原则:降温、补水、呼救。
1、第一时间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用冰袋、湿毛巾重点敷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降温。
2、清醒状态下可小口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比如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酒精和过甜的饮料,以防加重脱水。
3、一旦怀疑热射病,必须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避开防暑用药这些“坑”
1:藿香正气水≠中暑神药
藿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对轻微的头晕恶心可能有用,但藿香正气水并非“万能药”,其酒精含量高,可能会加重脱水,和头孢类药同服还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2:布洛芬请勿乱用
中暑的高热是外环境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失控,不是感染性发热,退烧药对中暑引起的高热无效,反而可能伤肝肾!千万别乱吃!
3:风油精不能救命
风油精、清凉油有提神醒脑作用,但无法解决核心体温升高和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根本问题。不能替代物理降温和补液。
温馨提示
小暑湿热,药品储存要当心。比如硝酸甘油片怕高温,胰岛素开封前要冷藏(2-8℃),开封后室温(不超过30℃)存放4周,别放在窗台边或汽车里哦!
有些药品说明书写“阴凉处存放”,国家药典规定阴凉处是不超过20℃,大家可以回家检查检查自己家里的小药箱。服用的益生菌也要注意保存条件哦,有些活菌要求2-8℃冷藏保存,千万别冷冻。
高温时段(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尤其避免剧烈运动。
定时补充水分,不要等渴了才喝,可少量多次。出汗多时,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
婴幼儿、65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疾病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肥胖者、户外工作者、运动员、孕产妇等更易中暑,需特别注意。切勿将婴幼儿单独留在停驶的车内!
防暑口诀
小暑防暑要记牢,阴凉降温补水早;
藿香退烧莫乱服,热射病发快呼救!
文字/王少红 袁媛
审核/史亦丽 李妍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