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教育学》——0111《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21-04-08 16:49:40

简答:第1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20字。

名词解释:表征系统(布鲁纳)

答: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动作性表征: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物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

(2)映象性表征: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像,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

(3)符号性表征: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

人的认知发展顺利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每个成人都在同时使用这三种表征方式。

简答:第2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50字。

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

答: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简答:第3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50字。

名词解释: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

答:头脑风暴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地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方案。

简答:第4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20字。

名词解释:支架性学习

答:支架性学习是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持(支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一方,最后撤去支架。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简答:第5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20字。

名词解释:情境教学

答: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

简答:第6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30字。

名词解释:行动研究

答: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简答:第7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30字。

名词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按不变顺序相断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简答:第8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30字。

名词解释: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答:1、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3、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可以明确地说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

简答:第9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字。

名词解释:概念同化

答:学习者也可以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这叫做概念同化。

简答:第10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字。

名词解释:认知冲突

答:认知冲突是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简答:第11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字。

名词解释:认知表征

答: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物转移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布鲁纳将这一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简答:第12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20字。

名词解释:心智技能

答: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简答:第13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5字。

名词解释:前摄抑制

答:前摄抑制是先前所学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

简答:第14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40字。

名词解释:需要层次说

答: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简答:第15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40字。

名词解释:知识建构

答:知识的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知识的丰富、充实和改造过程。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原有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也就是要发生顺应。

简答:第16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20字。

名词解释:结构不良问题

答:结构不良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如起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条件。

简答:第17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20字。

名词解释:操作性条件反射

答: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会增加。

简答:第18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5字。

名词解释:反应定势

答:指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便会形成一种方法的定势,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简答:第19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5字。

名词解释:归因

答:人们对他们或自己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即归因。

简答:第20题(5分)
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5字。

名词解释: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